想象一下,你参加了一场赛车比赛。
你可能非常幸运,开上了一辆大黄蜂,但也会非常不幸,你甚至无从了解与对手们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差,比赛开始后你才有机会慢慢探索,试图让赛车处于最好状况。
你并不熟知赛道情况,也不知道路线,没地图,没GPS,甚至没路标。
你只能边行驶边依赖有限的视力察看前方。
这使得你很难判断什么时间能放心地踩死油门,什么时间需要减速慎行。
有的弯道很出人意料,迫使你在高速状况急刹转入,甚至可能引发致命的撞击。
你需要尽量快地行驶,由于跑在前面的赛车能获得有利的行驶路线,假如你不可以一直维持领先就会失去优势。
同时你还要尽量省油,你油箱里的油需要撑到下一个未知的加油站出现。
最特别的是,这好像是一场有始无终的比赛,没最后的胜利者,却只有过去的失败者。
每一个企业家都正历程着如此的比赛:极度不确定的将来、必不可少而相当有限的资源、等待实战磨砺的能力,更要紧的是耗时漫长。
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很多企业家曾一度把快当作必杀技。
快公司倒下新兴市场的巨大商业机会,收获了一批高速运转的快公司。
中国的快公司总是有着类似的成长路线:抓住市场窗口机会,探索差异化模式,飞速占领市场前列。
很多顶着 快公司桂冠的新兴企业,曾一度以黑马的姿态取得众人的关注与赞叹,但大家却非常快发现这类黑马并可能不是千里马,很多会在奔跑中轰然倒下。
因为盲目跟风,创业人士对自我的约束没了,对团队的需要没了,在热钱和商业模式等外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往前冲,不看重用户价值,最后演变成被用户抛弃。
就近期来看,最惹眼的莫过于团购风的退潮和电子商务们过冬:拉手网上市夭折、博久被曝库存积压、团宝遭遇大股东抛弃、赶集网裁掉团购项目、星辰急便破产、尊酷网CEO被逐出,阿里巴巴缩减招员……半年前,这个群体还风光无限、热钱遍野,现在却同意着冲动的惩罚。
2012年,存活、稳定和良性循环不能不成为关键字,代替了过去激情澎湃的快。
箱包细分市场上,麦包包如此的电子商务领跑者也明确了从快向稳的回归。
病态的快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让如今世界的运转速度重新慢下来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虽然大家羡慕过上慢生活的大象,但在商业世界,却好像只有怕被吃掉而快跑的羚羊和怕被饿死而快跑的狮子每一个企业都想成为快公司。
快,意味着飞速达成规模,抢占市场,打造角逐门槛,在割地运动阶段获得肯定的垄断地位。
大家对企业增长速度本身的追求好像超越了对取得比赛最后胜利的追求。
麦肯锡做了一项研究,选取了除金融企业以外的中国上市公司前500强,剖析它们 2001年至2010年的财务数据。
从收入的增长幅度来看,中国企业远远高于美国企业,除去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外,其他年份几乎年均都有超越 30%的增长幅度,而美国企业却大多徘徊在10%左右。
然而进一步剖析投入资本回报率却发现,中国企业的这种高增长好像更多是用高代价资本换来的假象,这类顶尖的中国上市公司,竟有五成其收入增长仍旧不及资本用本钱,也就是说,事实上这类公司所谓的快增长并没真的创造价值,而没创造价值的增长是徒劳的也将不可持续。
大家到底为什么而快?客观地看,企业必要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进步速度和角逐者速度,但这类非常可能没办法预测;更很难揣摩的却是主观上的。
经营者们对于企业自我速度的判断表现得相当自信,却仍旧存在强烈的紧迫感,期望增长速度能再快些、更快些。
越是没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就越是要面对惨烈的市场角逐;越是受市场角逐重压的胁迫,就越是奋力追求着能更快一步。
这非常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没获得安全的市场地位而不能不夺命狂奔;由于总在疯狂状况而没办法真的得到修炼,终至在狂奔中倒下。
除去感受着巨大的市场角逐重压与资本用的重压外,从中国商界的价值观看,增长快、规模大才意味着成功,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是企业家或经理大家的职业收获有多大最重要的指标。
好像没几个经营者想承认自己是慢者。
可能对企业而言路途是无尽的,来日也方长,而经营者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求当下辉煌。
监管你的速度大家习惯于关注速度,但重点问题其实是步伐,也就是对速度的调控。
与赛车比赛的方法一样,在该快的时候能快得起来,抓住机会获得优势;在该慢的时候能慢得下来,绕过障碍或减速转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大家总是觉得快才是做企业很难企及的高级境界,但事实上踩油门容易,踩刹车难!真的考验管理者的是减速。
仅仅把关注点集中在速度上将会引发毁灭性的灾难,走得太快会引出更多问题,这或许会令企业迷失自我,误把陷阱当成机会,还会令你错误地觉得没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事实上更为要紧的事情。
假如能设置一些规定来监管速度,适用的进程会强制你放缓速度,投入更多精力辨识和解决目前正在费时的各种问题,当问题解决之后你的企业自然又能加速起来了。
所有以速度为名的比赛,都是以时间为轴的。
不考虑时间原因而单独存在的速度只不过一个数值,没办法形成距离。
而速度并不可以换回时间。
在某一时点,甚至某一阶段上的快都不意味着你能走得远,可持续而长久的快才具备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