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浅见,在任何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人都是销售。
毕竟,假如没销售,就什么都卖不出去,企业也就无法经营了。
在很多普通职员的另一端,存在着一些职位,这类职位上的人并未必真的有用,可是他们却得到了高额的报酬。
下面是我列出的一些如此的职位:
1.首席信息官。
假如一家公司有不少旧的系统,需要用复杂的计划将它们集成起来的话,是的,我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席信息官非常有用。
然而,在互联网上购买计算能力(也就是云计算)是一个大趋势。
假如应用得当,它可以降低企业在内部维护互联网、确保个人电脑不受病毒侵袭上的负担这几乎没任何事情需要C级的高管。
2.首席道德官上市公司只须不违反法律,违反政府的法规或者卷入丑闻,企业合法才能最大化收益即便这意味着向未经审核是不是雇佣奴隶工或者喷洒会杀死儿童的污染物的Supply chain外包。
既然企业道德显然是个矛盾,为何要烧钱请一位C级的高管来负责这件事呢?3.首席运营官。
或许在这里我错过了什么,但假如有了首席实行官,为何还要付钱请一个首席运营官?反之,假如有了一个首席运营官,为何还要烧钱请一个首席实行官?对于企业来讲,首席实行官和总裁也是同样的状况。
一些公司同时设立了这三个职位!那样到底是哪个在经营着这家公司呢?我说:动动你该死的脑袋,决定哪个是真的的老板,摆脱掉那些高薪又没用的家伙吧。
4.改变催化剂。
这类企业世界里的寄生虫抓住了企业里的潮流,然后就召开一些不明所以的会议、撰写一些难懂的报告并且提供一些不必或者企业无需的建议,然后收取高额的成本。
通过将自己概念为催化剂,他们完美地让自己不需要对结果负任何实质的责任。
其次,假如出了什么事好的结果,他们就能说是他们催化了这种变化的产生。
是的,没错。
5.市场方案剖析师。
一家公司需要一个市场方案,这没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需要有一个人(更别说一个团队)专门被任命来制定如此一个方案,而且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制定方案。
方案是一种长期的使命,一旦方案制定完成,挑战就变成了怎么样实行这项方案。
而为了证明我们的存在,市场方案剖析师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方案,这就加剧了战术实行的困难程度,甚至让实行变得不可能。
6.行业剖析师。
这是一群为诸如Gartner、IDC与一大堆更小一些的时髦企业工作的人。
我过去遇见过一些很聪明的剖析师,但他们的看法会依据到底是哪个在购买他们的研究报告而频繁改变,而且我见过他们打那些不付钱的厂家的屁股。
假如你有钱花在顾客调查上的话,你就可以找到一大堆行业剖析师,他们想说任何你想听的话。
7.高科技记者。
作为一名过去的高科技记者(这就是我在成为全职博客作家之前的工作),我敢说不少写专业的高科技企业报道的人的商业经验都极其有限,我的这种说法是有肯定权威性的。
举例:我过去遇见过一个Businessweek的记者,他觉得净收益意味着通过网络销售产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