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资本市场的升温速度让人咋舌。
7月1日,F5将来商店完成3000万元A+轮筹资;7月3日,缤果盒子完成超1亿元A轮筹资;短短一周,筹资便超越1.3亿元。
紧接着,7月8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杭州。
资本不断加码,创业人士跃跃欲试,无人便利店好像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爆炸性风口。
然而,筹资余温尚未过去,缤果盒子便传来首家店铺中止运营的消息。
它好像给狂热的市场打了一针镇定剂被资本追捧的无人店,到底是风口还是虚火?又一个新的风口到来?每个行业和范围一直都不缺企业明星。
无人店也是这样,沃尔玛、亚马逊、阿里巴巴、哇哈哈、京东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早在2012年,沃尔玛就开始尝试无人收银,研发并推出了ScanGo,后来,又在北京推行扫描仪策略。
亚马逊无人便利店Amazon Go2016年12月初,亚马逊在西雅图开张了一家具备革命意义的实体便利店Amazon Go。
它描绘了一个完全自助购物的场景:从进店到购物再到结账,都是自助完成。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一开始营业便哄动杭州城。
毫无疑问,淘咖啡是马云对新零售给出的实体概念之一。
此外,哇哈哈、京东也纷纷入局,前者与深蓝科技合作,签订了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Take Go无人店的协议,后者宣布要在全国很多开设京东无人超市。
网络巨头历来是风向标,无人店正在掀起一阵新的创业浪潮。
2016年底,主打无人值守自助购物的小e微店,入驻宏碁、海尔、智联、51job和小米等百余家公司,在全国的企业和写字楼呈盛行之势扩张。
自助购物24小时便利店 便利蜂紧跟着,2017年2月,庄超辰重仓投资可自助购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扬言投资30亿元资金,将来要开1万家店。
在此之前,便利蜂已获得3亿USD筹资,并在中关村5店齐开。
便利蜂之后,无人店疯涨的时段集中在今年的6、7月,特别是缤果盒子和F5将来商店的筹资消息,更是为创业人士们注入了一针开心剂。
F5将来商店大风正在过境,无人店会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吗?无人店是零售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
阿里无人超市开始营业后,零售业出现了一个声音:2017年7月,将是要紧的转折点。
一场消灭收银员、消灭导购、消灭员工的革命,浩浩荡荡开始了。
信息互联年代,三四年便会经过一轮大洗牌。
2008年,互联网+刚刚萌芽,所有人都开始为PC网络注入移动原因,日渐抛弃传统网络的思维,去探寻能真的扎根于互联网+的机会和土壤。
到了2012年左右,互联网+的进步开始加速,O2O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渐渐确立,服务由线下渐渐转移到线上,大众点评和美团网是当年的典型案例。
而伴随线上增长放缓、拓客本钱渐高,加上用户重新看重线下体验及产品、生活品质,网络行业在2016年又展示了一个新趋势:线下流量开始重回视线,线上陆续向线下靠拢,线下成了下一个网络获得用户的必争之地。
共享单车、无人店便是最好的证明。
线下成了网络获得用户的必争之地,共享单车便是典型的案例除此之外,从现在无人店运营的状况来看,的确有优于传统零售店之处。
第一,占地面积小。
以缤果盒子为例,分为中号和大号便利店,占地面积各约12㎡和15㎡,但其售卖的产品SKU与40m便利店相当。
第二,节省人力本钱,提高运营效率。
据缤果盒子负责人介绍,无人便利店以机器取代人工运营,其本钱比普通便利店要少80%以上。
第三,价格更实惠。
因为节省了人力、造价与运营本钱,无人便利店售卖的产品比传统便利店实惠20%~30%。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更便利。
无人店不需要排队,结账全自助,很大地节省了时间。
有体验过的客户介绍,在店内购买了一瓶矿泉水,整个购买步骤用时不到10秒。
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从信息互联年代的洗牌特征和无人店的优势来看,无人店好像或许会成为零售进步的一个新趋势。
风口之上的质疑大家探讨无人店会不会取代传统零售店,其根本是探讨它是不是解决了现在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透过炙热的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表象,深入剖析无人店,不难发现,作为只合适于特定场景,满足特殊需要的零售形式的无人店,无非是零售形式的一种。
从现在无人店的运营状况来看,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减少了人工和运营本钱,但仔细分析,无人店的显性本钱和传统零售店相比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无人店降低了线下的人力本钱,但后期运营和维护本钱并没因此降低,其对产品管理和后台维护的本钱甚至更高。
无人便利店能否成功的重点就是怎么样运营。
运营的核心包含拓客、地址选择、产品选择、平时补货、上货及货架维护、产品损耗管理、防损、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一系列原因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客户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购物过程中,智能机器发生问题,哪个能准时处置;购买的产品水平出现问题,该找哪个。
缤果盒子首家店铺因未解决高温问题而中止营业,反映出来的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在消费环境、商品和需要都在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升级、体验升级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
当愈加多的线上零售转移到线下,都在探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消费体验时,无人店尽管提供了不需要排队、手机支付的便利,但其服务体验是不是可以真的做好,还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技术方面,无人店仍处于技术探索早期,做到真的的无人值守为时髦早。
Amazon Go有关负责人曾表明,Amazon Go可以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买家移动缓慢时。
简单来讲,当店内过于拥挤时,Amazon Go或许会崩溃。
国内同样面临这种尴尬,辨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方法已相当成熟,难题在于买家行为是随机的,实时传导到后台并且进行判断回传困难程度极高,准确率将大优惠扣。
无人店刚开始的目的是通过网络的方法,用云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些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一个用户个体进行专用服务,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
假如无人店不可以通过云数据和智能软硬件解决场景与体验的痛点,增强客户粘性,那样,它能否成为一种零售趋势,也依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缤果盒子上海首家店铺中止营业而且,现在无人店并不是完全达成无人操作,事实上,它更像一个大型的自助贩售机,只不过在品类上做了丰富,空间上做了扩容,在客户体验上可以直接触摸产品,支付的方法其实并未做到传感免支付,更多的是在扫描地区手持支付。
因此,准确来讲,无人便利店在本质上只不过一种自助购物。
写在最后:关于诚信的一点探讨从早期的自动售货机到无人飞机送货,再到无人店出目前街头,无人商业在日常的版本层出不穷。
阿里无人超市淘咖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人商业是对买家的一种人性考验,信用问题是无人实体门店临的一大挑战。
自动贩卖机出现的时候,曾让人当成垃圾箱,也有人动歪脑筋取货,后来演变成了自动贩卖机前面还要有专人看守。
无人零售的进步将面对和自动贩卖机类似的风险,假如运营方需要额外投入很多的人力去监督、管理、收拾的话,节省人工这一美好愿望就会落空。
早期,沃尔玛的ScanGo项目和扫描仪策略失败的重要原因便是盗损率过高,由0.7%上升至3%。
除此之外,还有媒体报道,全时便利店在北京尝试推出无人便利店当天,就有客户现场拿走了价值昂贵的货物而没付钱;还有人往返好几次,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并且只支付了10元钱。
无人超市、无人收银的模式在海外已有实践。
在欧美、澳大利亚零售商店的无人自助售货通道,都会在机器附近安排一两名员工,一方面帮助客户解决在购物时遇见的困难,其次也是一种无形的警示和监督。
日本的无人收银,更不是无人便利店,是在有人便利店中,为降低排队,推出的无人收银台而已。
因此,要真的走向新零售,绝不是依赖物联网和网络的扫描二维码策略,或者线上、线下融合+物流的策略,而是要真的地运用AI技术,达成零售的无人化、自动化和信用化。
在重重考验之下,阿里的新零售梦还能达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