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如此一个临时场景里,加陌生人为好友,就仿佛要从最外围的圈层忽然一下跨越进中心,难免让人尴尬。
北京地铁五号线上,我正在低头刷手机。
你好,我是创业人士,这是我的微信,可以关注一下吗?谢谢!抬头,只见有个年轻女生托着手机,正向我展示着屏幕上的二维码。
我是做营养早餐的,你能支持一下吗?女生的目光透着真诚。
几个来回婉拒未果,我只好加重语气:对不起,我不加陌生人的。
女生微笑,走向下一个乘客。
拥挤的地铁上,求扫描二维码者的出现,仿佛给麻木的旅程增添了一点涟漪。
曾有上海的媒体调查显示,在30名同意采访的乘客中,有23人明确表示不会扫描二维码,3人表示偶尔会扫描二维码关注,另有4人表示视心情而定。
也就是说,有超越两成的乘客或许会扫描二维码关注。
假如根据北京地铁天天上千万的人流量计算,即使只有10%的人关注,也将是个不小的数目。
在线上流量成本日益昂贵的今天,地铁扫描二维码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低本钱推广方法。
但,低门槛进步的潜在顾客,是否意味着可持续,是一个问题。
更何况,天天活跃在地铁中的很多求扫描二维码者,到底是真的的创业人士还是商品营销推广员或微商?短期内,根本很难分辨。
已经不记得,这是近两年来第几次遇到地铁创业人士了。
出于对年轻创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起初我几乎是逢码必扫的。
但加完好友后,朋友圈每每被各种鸡汤文、养生文、商品营销推广刷屏,慢慢地,朋友圈权限也从不让她看我的朋友圈,变成了不看她的朋友圈。
再后来,干脆都一一删除去。
仔细想来,其实在添加陌生人微信时,是支持创业人士的善意和不忍拒绝战胜了本能上的不适。
记得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提出一个要紧的社会学定义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
这就仿佛石子投入水中,大家和其他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通俗一点说,社交互联网从里到外大概可以分成自我、家人、熟人、生人,从强联系、弱联系渐渐进步到临时联系。
微信作为一个私人化的社交工具,在地铁如此一个临时场景里,加陌生人为好友,就仿佛要从最外围的圈层忽然一下跨越进中心,难免让人尴尬。
更大的不适,来自对信息安全的担心。
微信已经成为个人要紧的信息终端,不只有个人、家庭和工作信息,而且还绑定了手机号、QQ号甚至银行卡。
万一他们将个人微信名片再转手推荐给其他人,恐怕不堪其扰。
假如别有用心者在微信二维码内隐藏病毒木马,更将是巨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