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发现,最近在轨交2号线部分站点,又出现了共享雨伞的身影。
和之前登陆申城的无桩式雨伞不同,这次的雨伞全部以桩机形式亮相。
该项目开创者向劳动报记者表示,企业正与申通地铁洽谈,将先以地铁站为载体,陆续投放共享雨伞。
对于怎么样控制遗失率的难点,该开创者给出的解答为实名认证+押金,若用户7日不还雨伞,将在系统后台扣除全部押金。
共享雨伞进驻地铁2号线昨日,劳动报记者在轨交2号线中山公园站、威宁路站与北新泾站发现,几个站点的出口处都安置有一台共享雨伞的租借设施。
在记者察看期间,也有不少市民驻足查看,知道用法。
这类共享雨伞源于一家名叫摩伞的品牌,而该品牌与先前曾试水申城的魔力伞并无关联。
摩伞的租借设施的机身为白色,上半部分为广告显示屏,下半部分陈列着上中下三排绿色的雨伞。
经记者清点,每台桩机设施,最多可容纳48把雨伞。
记者扫描二维码下载了摩伞App,输入身份证信息并实名注册,再出货39元押金,点击扫描二维码借伞,系统自动生成了一张微信二维码图,将该微信二维码放置进机器的扫描口,扫描后雨伞便会自动解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摩伞尚处于免费租借阶段,在借用首日免收租金,而超出一天后,用费为2元/日。
用完毕后,点击手机屏幕上的我要还伞,将雨伞放回伞桩即可。
将来三年或投100万把由于雨伞本身的押金和用费都不高,假如铺设本钱过高的话,非常难进行推广。
这是此前某共享雨伞品牌负责人向劳动报记者道出的行业近况。
那样,摩伞又是怎么样成功进入上海地铁的?记者通过设施上的客服电话,联系上了摩伞的开创者黄建良。
他向记者表示,雨伞设施要进入地铁站,需做到两点,一是借还需要飞速,不可以导致客流堵塞。
二是雨伞的水滴不可以给来往乘客导致隐患。
为此,摩伞对借还环节的技术进行了健全,可以保证在几秒内完成租借与归还。
除此之外,每台租借设施的内部都安装了吸水装置,可以对每把用过的伞,进行自动烘干。
依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摩伞是上海天伞互联网科技公司,公司今年5月刚刚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企业在官方网站上这样写道:项目计划将来三年,在上海投放超越100万把共享雨伞,逐步从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向写字楼、商场、社区扩散,最后辐射上海全市,形成上班、购物、回家全程P2P无缝对接的雨伞借还服务。
现在正在与申通地铁进行洽谈,本周先完成2号线各站点的铺设。
黄建良向记者透露,自8月5日首台设施投放到今天,已有完成投放22台,雨伞逾千把。
将来几周,企业还将继续在地铁11号线、3号线等站点投放。
实名+押金控制遗失率不同于打城市包围战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总给市民一种打游击的感觉。
今年5月,共享雨伞初次现身陆家嘴,却无桩及零散投放,影响市容被城管没收,推广企业也中止了项目。
6月下旬及7月初,共享雨伞二度登陆,但极高的遗失率,致使推广企业没能形成气候。
现在主要还是行业的盈利模式模糊,共享雨伞该怎么样共享,需要花时间去探索。
而道德风险对于项目而言,还是高了一些。
一家曾在沪投放过共享雨伞的企业开创者对劳动报记者如此表示。
那样,摩伞做好应付筹备了吗?黄建良介绍,企业现在主如果以实名认证+押金结合的方法来控制遗失率,第一企业通过系统能了解是哪位用户借走了伞。
第二,若用户超越7天未予归还,则其缴纳的39元押金将被扣除。
不过,他坦言,要完全做到零遗失还是非常难,出于本钱考虑,雨伞内也并未安装定位系统。
另外,记者还注意到,该App的还伞界面有我想买伞选项,用户可以通过押金购买所接走的雨伞。
这个选项,大家只不过试点,以后会予以取消,毕竟将伞流转起来,共享起来,才是大家的最后目的。
黄建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