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要写一本书,书名暂定为《从网上创业到产业革新》。
上篇前言提了一下书本的大概内容脉络,这篇谈谈为什么不主张再去搞网上创业。
2016年十月9日,我被邀请到坐落于前门东大街10号的团中央参加一个座谈会;中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人到场调查,和包含亿欧公司在内的八家创业革新企业的负责人交流,期望听听大家作为实践者对创业的怎么看和创业过程中遇见的困难。
轮到我发言时,我说个人并不同意过度宣传大众创业;创业是一个高门槛的事情,不适合只宣传成功的案例;要先把创业说得残酷一点、吓退一些人,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方法。
作为创业实践者和察看者,两年多以来(亿欧是2014年2月9日成立),大家报道了数千家创业公司,真的存活下来的不多;一个人,假如在正常的公司都办不到管理层,是非常难有机会独立创业成功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成功概率更低中办的两位负责人表示同意。
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依旧不鼓励创业,依旧宁可把创业说得残酷一点。
创业的起点或初衷,应该是去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没想清要干什么,就去成立一家公司,这是本末倒置。
理论上,社会并不完美,因此到处都有创业的机会;但,想解决存在的问题之前,需要考虑两个原因,一是机会,二是本钱。
机会不对,事倍功半;投入产出比低,将不可持续。
譬如1999年成立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想解决便利购物的问题,但当时中国的物流设施还不健全,支撑不起准时送货;8848自己雇佣人配送,但本钱太高,后来很难为继。
基于赚钱的初衷,可以称得上是做买卖,不可以算是创业。
事实上,真的创业者能深刻理解,创业并非一个在财务上有高利润的事情。
我所了解的绝大部分开创者,他们的收入完全比不上在正常公司正常工作时的薪酬。
即使是那些已经上市的成功创业人士,也更多是股份代表的身价,实质的现金回报不会太多;稍微卖一些股份,都大概引发公司股价下滑。
财富故事不是创业的主色,徘徊在生死线、焚膏继晷才是。
每一个人都可以暗示自己:只须足够勤奋努力,所有些努力都会有回报。
非常遗憾,在创业这个事情上,努力程度和回报不是正比关系。
顺时顺势,是获得成绩的重点。
但问题是,顺时顺势总是是被动的,极少有人真的有能力审时度势。
以我的历程来讲,诚实地讲,亿欧公司在2014年2月成立,并非由于判断对了2014年资本市场会变得非常热,而是误打误撞,由于市场环境太好而很容易地获得了筹资。
在大势面前,个人的努力是渺小的。
到了2018年这个机会点时,大家能看到的现象是:各行各业,行业兼并整理常常发生;马太效应飞速加大,龙头企业获得绝大部分收益。
究其背后缘由,是上一轮产能周期步入萧条期,政策和市场都在推进优胜劣汰。
这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讲,不是一个好时期;能被巨头看上入股或兼并,已经算是最好的出路,独立上市的可能性愈加小。
2014年之后成立或兴起的创业公司,即使熬过了2016-2017年的资本寒冬,到了2018年忽然发现完全没办法越过高山。
相比2014年,2018年的创业门槛至少抬高了两个台阶:一是对创业人士的需要变高,常见已经是精英化,名校名企技术背景,具备国际视线;二是创业范围缩小,要么是前沿技术,要么是前沿技术结合实体产业。
即使这样,成功概率和2014年时一样,会很低。
在技术和产业之间,有太多很难逾越的障碍,不是单纯的市场逻辑。
在上篇前言里面提及到,有一点是确认的:纯网上创业已经没期望,下面是产业革新的年代。
马上进入的新一轮周期,AI、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能周期的策略新兴方向,虽然都会和网络有关系,但整体已经不是网络的轻平台逻辑,而是产业的重资源、重服务逻辑。
在网络红利消失的今天,小本创业已经是过去式。
为了创业而创业,沦为创业喜好者的人不少。
假如你是应届生,尽可能别去创业,去拿到顶级企业的Offer先好好工作;假如连顶级企业的Offer都拿不到,创业并非适合你。
假如你工作过一段时间了,没法在正常的公司往上做到管理层,尽可能别去创业,由于创业比做到管理层要更难。
假如你已经在公司做到管理层,收入很好;但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创业之前先问问自己,将来收入会减少不少,生活水平会降低不少,甚至大概倾家荡产,你是不是还想?假如你的回答是一定的,欢迎你往下走。